传统产品研发面临建模周期长(平均90天)、仿真精度低(误差>15%)、多物理场耦合难、CAD-CAE数据转换效率低等核心痛点,导致研发成本高、试错周期长、上市时间延后。数字孪生建模仿真技术通过参数化CAD建模、多物理场协同仿真、AI辅助网格划分、云端高性能计算等核心技术,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验证。设计周期缩短60%(从90天降至35天),研发成本降低45%,仿真精度提升至95%,计算速度提升8.5倍,物理试验次数减少70%,为制造、航空、汽车、能源等行业提供可落地的建模仿真解决方案。
核心技术方案
参数化CAD建模
支持CATIA/SolidWorks/NX等主流CAD,参数化驱动设计,特征识别准确率98%,支持STEP/IGES/Parasolid格式互转。
多物理场协同仿真
集成有限元(FEM)、流体力学(CFD)、电磁场、热传导、多体动力学仿真,支持流固耦合、热-结构耦合等复杂场景。
AI辅助网格划分
AI智能识别几何特征,自适应网格细化,四面体/六面体混合网格,边界层自动生成,网格质量评估。
高性能并行计算
云端HPC集群,支持10万+CPU核并行,GPU加速求解器,分布式内存管理,支持OpenMP/MPI混合并行。
参数自动校准
基于贝叶斯优化、遗传算法的参数反演,自动匹配实验数据,材料参数识别,边界条件优化。
实时仿真引擎
降阶模型(ROM)技术,GPU实时求解,模型简化算法,支持硬件在环(HIL)仿真,延迟<50ms。
可视化后处理
云渲染技术,支持应力/应变/温度/流场可视化,动画生成,剖切/等值面/流线图,VR沉浸式查看。
优化设计算法
拓扑优化、形状优化、尺寸优化,多目标优化(减重/刚度/成本),智能推荐设计方案。
数据管理平台
版本控制、仿真数据库、结果对比、知识库沉淀,支持仿真流程自动化、参数化扫描。
系统架构原理图
数字孪生建模仿真系统架构图:展示从CAD建模、网格划分、物理场设置、HPC求解到结果可视化的完整技术链路,以及参数优化反馈循环
核心业务功能
- 参数化快速建模:支持CATIA/SolidWorks/NX主流CAD,参数化驱动设计修改,特征自动识别,装配体自动展开,建模效率提升5倍
-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:支持结构/流体/热/电磁/声学/多体动力学仿真,流固耦合、热-结构耦合等复杂物理场协同分析
- AI智能网格划分:自动识别几何特征,自适应细化关键区域,边界层自动生成,网格质量评估,划分效率提升70%
- 云端高性能计算:云HPC集群按需弹性扩展,支持10万+CPU核并行,GPU加速求解,计算时间从天级降至小时级
- 参数自动校准:基于贝叶斯优化、遗传算法的参数反演,自动匹配实验数据,材料参数识别,仿真精度提升至95%
- 实时仿真推演:降阶模型技术,GPU实时求解,支持硬件在环仿真,延迟<50ms,用于虚拟调试和控制器验证
- 拓扑优化设计:自动生成轻量化结构,多目标优化(减重/刚度/成本),设计方案智能推荐,减重率达35%
- VR沉浸式查看:云渲染技术,应力/温度/流场可视化,VR头显沉浸式查看,支持10亿+网格单元实时渲染
- 仿真知识库沉淀:版本控制、仿真数据库、结果对比、最佳实践沉淀,支持仿真流程自动化,经验可复用
功能交互流程:
CAD导入 → 几何清理/简化 → AI网格划分 → 材料/边界条件设置 → 物理场耦合配置 → HPC云端求解 → 参数自动校准 → 结果可视化 → 拓扑优化 → 设计迭代 → 知识库沉淀
性能压测报告
仿真系统性能压测数据
并行计算性能测试
| CPU核数 | 计算时间 | 并行效率 |
| 128核 | 8.2小时 | 92% |
| 512核 | 2.3小时 | 88% |
| 2048核 | 0.7小时 | 85% |
网格划分性能测试
| 网格单元数 | 划分时间 | 质量评分 |
| 100万 | 3分钟 | 0.85 |
| 500万 | 12分钟 | 0.82 |
| 1000万 | 25分钟 | 0.80 |
仿真精度验证测试
| 物理场类型 | 仿真精度 | 误差率 |
| 结构强度 | 96% | 2.8% |
| 流体CFD | 94% | 3.5% |
| 热传导 | 95% | 3.2% |
优化算法性能
| 优化类型 | 减重率 | 迭代次数 |
| 拓扑优化 | 35% | 120次 |
| 形状优化 | 18% | 85次 |
| 尺寸优化 | 12% | 60次 |
核心业务价值
设计周期大幅缩短
从传统90天缩短至35天(缩短60%),参数化建模效率提升5倍,设计迭代次数减少50%,产品上市时间提前2个月
研发成本显著降低
物理试验次数减少70%(从20次降至6次),试验成本降低45%,每年节省研发费用350万+,投资回报周期6个月
仿真精度大幅提升
仿真精度从80%提升至95%,误差从15%降至3%,参数自动校准准确率92%,虚拟验证可靠性98%
计算效率显著提升
云HPC并行计算,计算时间从天级降至小时级(提速8.5倍),网格划分效率提升70%,优化迭代次数减少50%
产品性能优化
拓扑优化减重率达35%,材料利用率提升40%,产品刚度提升25%,多目标优化自动生成最优方案
知识沉淀与复用
仿真经验知识库化,流程自动化率90%,新人培训周期缩短60%,技术传承效率提升300%
ROI计算模型:
投资回报率 = (年收益 - 年成本) / 年成本 × 100% = (650万 - 200万) / 200万 × 100% = 225%
其中:年收益包括物理试验成本节省350万、设计周期缩短带来的收益200万、产品性能优化增值100万;年成本包括平台建设150万、云计算资源30万、技术服务20万
项目成功要点
- CAD兼容性规划:提前调研现有CAD软件(CATIA/SolidWorks/NX/Creo),选择支持主流格式的平台,确保模型无损转换
- 仿真模型验证:初期用已有实验数据验证仿真精度,确保误差<5%后再大规模应用,避免虚拟验证失真
- 网格质量控制:建立AI+人工审核机制,网格质量评分>0.8,坏单元率<1%,确保求解稳定性
- 云HPC资源规划:根据仿真规模弹性配置计算资源,避免资源浪费,成本优化30%,峰值算力可达10万核
- 参数库标准化:建立材料参数库、边界条件库、仿真模板库,经验可复用,新项目启动效率提升80%
- 多学科协同机制:建立结构/流体/热/电磁工程师协作流程,数据实时共享,避免信息孤岛,决策效率提升60%
- 仿真结果可追溯:版本控制、参数记录、结果对比,确保每次仿真可重现,便于问题排查和优化迭代
- 培训与认证体系:组建仿真专家团队,定期培训工程师,建立仿真工程师认证体系,确保团队专业水平
- 持续优化迭代:根据实际应用反馈优化仿真流程,建立最佳实践知识库,仿真准确率逐年提升
灰度部署策略:
采用项目灰度试点模式,先选择1-2个典型产品项目进行仿真验证,与物理试验对比验证精度,监控误差、计算效率、成本节省等关键指标3个月。确认仿真精度>90%后,逐步扩大至5个项目、10个项目、全面推广。如发现仿真精度不达标,立即调整参数模型或回退至物理试验,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。
成功案例
某汽车零部件企业
项目成果:发动机缸体设计周期从90天缩短至32天,物理试验从18次降至5次,年节省研发成本420万,产品减重28%
技术指标:仿真精度96%,拓扑优化减重28%,计算提速9倍,CAD-CAE转换准确率99%
某航空制造企业
项目成果:机翼结构优化,流固耦合仿真精度95%,风洞试验次数从12次降至3次,研发周期缩短65%
技术指标:CFD仿真准确率94%,HPC并行效率87%,网格单元1500万,计算时间从5天降至8小时
某家电制造企业
项目成果:冰箱压缩机热-结构耦合仿真,设计周期缩短55%,能效提升18%,噪音降低12dB,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
技术指标:热仿真精度95%,多物理场耦合误差<3%,参数自动校准准确率93%
某能源装备企业
项目成果:风电叶片流固耦合仿真,疲劳寿命预测准确率96%,设计迭代次数从15次降至6次,研发成本降低50%
技术指标:CFD+FEM耦合精度95%,网格单元2000万,云HPC 1024核并行,计算时间6小时
某电子制造企业
项目成果:PCB电磁-热耦合仿真,散热方案优化,温度降低15°C,产品可靠性提升35%,返修率降低80%
技术指标:电磁仿真准确率94%,热仿真误差<2.5°C,VR可视化实时渲染60fps
某机械装备企业
项目成果:液压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,虚拟调试缩短现场调试时间70%,设备故障率降低65%,年节省成本280万
技术指标:MBD仿真精度95%,实时仿真延迟<50ms,硬件在环HIL验证准确率98%
客户证言:
"数星云的建模仿真平台帮助我们将发动机缸体设计周期从90天缩短至32天,物理试验次数从18次降至5次,年节省研发成本420万。参数化CAD建模、多物理场协同仿真、AI网格划分等核心技术让虚拟验证精度达到96%,产品减重28%,上市时间提前2个月。技术团队专业可靠,15年CAE经验,是我们产品创新的重要合作伙伴。"
——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总监
技术实现示例
未来演进路线
技术发展时间轴
第一期(2025年Q1-Q2)
- AI生成式设计增强
- 实时仿真优化
- 云原生CAE平台
- 数字孪生闭环验证
第二期(2025年Q3-Q4)
- 量子计算仿真加速
- AI自主参数校准
- 跨学科联合优化
- 元宇宙协同设计
第三期(2026年)
- AGI智能设计助手
- 材料基因组集成
- 多尺度跨层仿真
- 全球协同仿真云
数星云科技将持续投入CAE仿真技术研发,推动参数化建模、多物理场协同、AI优化、云HPC等核心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,为制造、航空、汽车、能源等行业提供更高精度、更高效率的建模仿真解决方案。